深圳城中村是城市吗?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而使郊区农村被包围在城乡结合部而产生的特殊区域,这个定义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城郊”,另一个就是“包围”。从定义上看,“城中村”是有城无村或乡村已消失仅遗留下社区形态的区域。它具有与城镇相近的经济社会属性;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不同的是,它的土地属于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并已被征用。
关于“城中村”的定义,还有很多种版本。有人将它定义为:在城市中尚未被城市建设所完全吸纳的农村社区。也有人将它定义为:城市近郊的村庄,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与市区难以区分,而被纳入城市空间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城乡交融”的空间形式。还有学者将它定义为: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由农民聚居形成的独立于城镇体系之外的村落社区。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但实质内涵则是相同的,都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
深圳的“城中村”主要出现在特区外,即关外地区。1978年之前,深圳只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边陲小镇。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建市(深圳市)以来,工业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大量耕地被占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征用,农民的住房也被拆迁,变成了“失地失房”的农民。但新的居住空间并没有及时地为这些“失地失房”的农民提供出来,他们只能暂时住在旧房子里,或者住进安置小区。这些安置小区虽然配有简单的设施,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于是在特区内外的土地上便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工业区、写字楼林立,到处是现代大都市的繁华;而在关外,则是典型的城乡融合的地区。在这里,现代化的建筑与低矮破旧的老房屋并存,富有活力的新社区和衰败的城中村交错杂陈。 所以说,深圳的“城中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的副产品,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缩影。可以说,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迅猛扩张,就谈不上“城中村”的产生;同样,如果没有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化浪潮的推进,也没有“城中村”的存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