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有下线吗?
谢邀! 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之一,一直是广大投资者关心的热点。但市场上的利率是千差百别的,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央妈指导利率、LPR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SHIBOR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等。那么,这些利率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它们各自又反映了市场上怎样的资金供求状况呢?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利率理论。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利率理论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理论派和现实派。其中,现实派认为金融机构的实际借贷成本取决于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和期限结构,与国债收益率密切相关;而理论派则更加抽象一些,他们认为真正的“借款者”其实是企业,而非金融机构,因此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企业的借贷行为上。尽管出发点和研究的视角不同,但这两大流派却均能较好地解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现象。
基于此,我们尝试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对我国的利率水平做出解释。 首先看理论部分。根据基准利率理论,当利率处于低位时,为了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常会采用降低利率的方式;反之,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明显时,为抑制投资和需求,政府会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政策利率并不会以如此简单的方式做出反应,它可能会受到流动性、汇率、国际收支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这一理论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在经济复苏阶段,利率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而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恰好处于这一阶段,故利率处于低位符合理论预期。
再看现实部分。影响利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央行逆回购利率、SLF利率、MLF利率、存款利率以及国债利率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因素对于利率的影响力并不一样。一般而言,央行的基准利率由于具有法定效力,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市场利率水平;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通常先由央行建立利率的基准体系,然后再引导市场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
通过观察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我们发现目前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理论派所强调的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方向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今年2月份,1年期的SLF利率和MLF利率出现了上调,这意味着市场利率开始向央行利率靠近。但我们同样注意到,自1996年取消硬约束后,央行的政策利率一直在下降,到2015年底乃至2016年初已经低于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所以,在市场利率向央行利率靠拢的同时,也会有一部分利率缺口需要通过引入外部利率源进行填补。考虑到国际上具有代表性且流动性较好的国债收益率能够较好地代表无风险利率水平,所以我们推测,随着债券市场的完善,市场的利率水平将会逐步向国债利率靠拢,而这也将是未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