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炒房团?
1、中国不存在“炒房团”,只有个体与群体(家族) 2、任何市场行为,都是个体对利益的追逐;只要有利益,必然有追逐者。所以,所谓“炒房团”其实质就是个体或群体对房地产利差的追逐。既然存在追逐,就必然产生供给,于是房价上涨。这是市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比如,你看到一个美女,很养眼,想追,那肯定要提供价值吸引对方,要么金钱,要么礼物,要么其他资源(比如身份地位),总要有付出才有回报,否则市场如何能达到平衡呢?同样,有人想买房地产,就需要支付成本(首付+税费+中介费+各种开销),这些支出自然转嫁到房屋买卖双方身上。所以,买房的人多,开发商就会涨价。
3、中国住房制度是集权制下的社会分配体系,这个体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属于市场经济范畴的房产交易强行纳入计划经济的分配轨道。
4、在集权制下,地方政府代表中央政府征收土地,再把土地分给企业,当然,地方财政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这部分收入被称为“统筹基金”(很多被挥霍了,或是被挪用)。
5、企业拿到地以后,可以自由买卖吗?不可以!那该怎么办呢?找住建局(以前的房产局),请他们帮忙,给点好处费。这时候,住建局会把你的名字加到国土局的电脑里面去,从法律意义上说,你是土地的所有者之一。当然,这块地你要么用来建厂房,然后出租收租金;或者干脆用于房地产开发,卖给消费者,从中获利。
6、在现有体制下,获取土地的唯一合法途径就是招拍挂。然而,真正参与竞价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是观望的,因为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只要有人先出价,我就跟着出价,反正不会亏本。这种竞价方式导致价格上下波动,但是总体趋势是向高处走的。
炒房团是一个带有嘲讽性质的民间称谓,它指称的是一种以群体合作形式购房并期待以较高溢价出售的短期持有者。炒房团的组织者通过在某地集中购买房屋后迅速转手卖出,从中赚取差价。炒房团一般分为两种:组团炒房的“北漂式”和落地炒房的“候鸟式”。“北漂式”是指在外地购房后空置,等待升值后出手。
“候鸟式”指像候鸟那样选择气候适宜的地区,边旅游休闲度假边炒房。在一些房价过快上涨、涨幅过大、上涨过热的城市,炒房团是房价上涨的一个推手。它通过集中购买、不急出售等行为变相抬高市场成交价格,并通过炒作者的自我宣传,推波助澜地营造房价只涨不跌的市场氛围,促使普通消费者产生房价恐慌,从而加快入市脚步,助推房价上涨。虽然炒房团的总体需求量与市场总体需求量相比微乎其微,但是它却可以改变人们对房价的预期,放大市场供求矛盾。
从总体情况看,中国实际存在的炒房团数量远远低于舆论所关注或想象的情况。首先,炒房团是一个地域色彩很浓的称谓,仅在重庆等少数地区存在。除了少数地区外,很多地方很少有炒房团的活动。其次,炒房团的数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主要在房价上涨过快、涨幅过大和上涨过热期间才会出现。比如在重庆最为活跃的炒房团,也只在房价上涨较快的2000 ~ 2004 年期间比较活跃,2004 年以后基本销声匿迹。再次,炒房团规模不大,一般5 ~ 10 个人组成一个队伍,几十个人一个大队,一两百人就是团了。
对于炒房这个社会问题,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及时出台调控措施,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平抑市场房价,消除对房价过快上涨的预期,铲除炒房团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应当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强化房地产的居住属性,抑制其商品投机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