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机构可以融资?
按照融资的主体分类,融资可以分为 金融机构融资和非金融企业融资两种, 金融机构是依法设立的从事金融活动的相关单位,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而除了金融机构之外的企业就是非金融企业了,我们常说的“企业融资”就是指的非金融企业融资。
由于我国目前对不同性质的主体采用不同的监管体制和模式,在我国要融资,一般可分为两个渠道,一是通过金融同业部(或投资银行、并购基金)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发行债券、IPO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二是找合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信托计划等产品载体通过结构设计融到资金。 当然如果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也可以将手中的闲置资金利用起来从而获得一定的资金增值,例如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融资。 但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融资,都需要寻找合适的资源、打通交易的节点、解决交易中的问题才能最终实现。
1.找到合适的资源 人缘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好的项目需要好的推介,尤其对于非金融领域的业务,如果能得到相关政府或行业主管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往往会事半功倍。
2.打通交易的节点 在完成资源的匹配后,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如何顺利地实现交易,如何将各方联结在一起,这就需要对交易的结构设计和流程把控十分到位。
3.解决交易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需要及时有效应对,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这考验着投资者的执行能力。
现代中国存在两类融资:一是政策性融资;二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融资。第二类中的主要来源是国内银行。尽管近年来有显著变化,但这一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太大改变。这些变化中有三个值得一提。第一是1992年批准建立信托和投资机构。第二是1991年建立外汇指定银行制度。第三也是最新的是1994年1月1日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在1995年年底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又重新成为一家国有商业银行。
中国现有十家全国性银行,分别是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建设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和交通银行。除此之外,还有80家城市银行和10,248家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总额为3,200亿元人民币,比1979年增加了17倍。其存、贷款总额,1979年不足千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95%,而1994年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总额分别达到45,312亿元和29,824亿元,尽管存、贷款余额仍分别占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93%和95%,但其比重已呈现下降趋势。
在目前中国存在的许多矛盾中,资本的短缺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为严重的瓶颈。这首先是因为在改革过程中资本的相对需求在增长;其次,传统体制下的资本形成机制已失效,而替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而投资资金来源匮乏。例如,过去长期被企业支配和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在改革中,名义上由国家集中控制,实际拨回企业甚少,这就切断了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