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缩表原因?
1,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跟财政部的国债发行是相对应的——你买了我的表,我卖了你的债; 你欠我的,我给你添利息。 所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动跟财政部的国债发行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 (2016年1月7日财政部发行8350亿元国债,同时央行减少等量外汇储备并投放人民币到市场) 那么为什么最近几个月以来,在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下,我国央行不断卖出资产(主要是外汇和黄金)、减少流动性供给? 因为我国的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这个科目余额很大,达22万亿,而2014年最高峰时曾经达到23.96万亿元。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外汇占款规模就开始下降,直到今年6月份降为21.69万亿元,减少了近3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企业外币贷款增加,外汇储备减少(也就是购汇),从而形成本币供给减少,本币需求上升,本币利率提高。
2,关于本币利率提高带来的流动性和资金成本上升的问题。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如果银行借款成本上升,它就会上调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然后把钱借给企业的时候,它的盈利能力会下降,它会降低利润率,最后反映到财务报表上就是净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利率已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2016年国家下调存贷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至4.60%,随后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40%。考虑到通胀水平,实际利率仍然很高。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时间点央行作为企业存在所有资产和负债的静态时点数,其下降代表一段时间内资产和负债的净减少额。而央行的缩表,并非资产负债表的绝对规模缩小,而是相对于一段时期的扩张而言的相对收缩,也就是相对于一段时期的GDP增速而言收缩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IMF认为,在中国当前的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人民银行在某些情况下采取的政策行动,类似于许多国家财政部门的运作,所以不能简单以“货币政策”来概括其所有操作。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实际上不仅仅是研究中国的货币政策,更是研究中国宏观政策框架。
从我国过去两年的央行货币操作看,我国央行的缩表是相对收缩,并非绝对收缩。从相对收缩角度的分析,IMF上述报告分析了我国央行缩表原因,即受到公共财政支出收缩的拖累;同时,社会融资增长继续支持信贷增长,表明“稳增长”需要的货币融资需求仍在。报告进一步提出,这些特征性现象部分源于过去几年积累的政策扭曲,这些扭曲需要被逐步消除,但也可能会使货币状况比预期的更加收紧,从而拖累产出。
从我国央行2017年底的货币操作看,尽管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货币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上调0.5个百分点,但是央行仍然通过加大逆回购等短期货币政策工具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抵押补充贷款(PSL)的净投放,达到货币实际净投放的总体货币扩张状态,这与美联储等发达国家在加息的同时不断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净回笼货币来实现缩表的情形是不同的。因此,我国的“相对缩表”对货币市场的利率影响和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影响是相对温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