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分配问题原因?
嵇伟最佳答案
1、市场经济,天然具有把社会财富向资本方集中的属性;
2、国际经济体系中,各国货币发行基础由本国资产情况确定,我国采取外汇占款模式,即央行收购外币,投放人民币,这种模式下,国内外的资产流动都会将部分利润注入央行,从而实现财富再分配(但主要受益者是资本持有者而非劳动者);
3、加入WTO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国外有一定比较优势,因此制造业率先崛起,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水涨船高,这同样是一次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主要是从劳动者和居民层面);
4、投资领域,国有资本优先获益。一方面通过政策因素(如税收优惠等)使国有资本收益更高,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中,国有资本优先获得IPO额度等福利,使得本来应该属于企业的分红收益首先归国家所有并重新投入生产,从而扩大GDP规模,这也是一次财富再分配(主要受益者是政府与资本持有者)。
以上四种方式都是市场主导型的财富再分配手段,特点是公平但是效率低,并且有放大贫富差距的倾向。 近年来,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出台了许多宏观经济政策,试图通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实现财富的再分配。
5、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为落后行业和企业“输血”,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就业,这是最直接的再分配方式(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
6、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熨平经济周期,减少失业,提高居民收入预期,同样是一种再分配的方式。 但以上的政策和措施都有其局限性:市场力量不可抗拒,政府干预力度有限且存在时滞;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贫富分化,政府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矫枉过正。我们既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又必须认识到政府作用的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且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份额偏低,且呈下降趋势。1997~2007年,我国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53.4%一路下降到40%。与此同时,资本、政府等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却在不断增加。资本要素分配的报酬主要体现为企业利润的增长,政府分配的报酬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的增长。此外,劳动者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10%最高收入组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最低收入组的9.7倍。一些垄断行业职工的收入和一些国企高管的年薪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第二,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缺或严重不足。比如:在医疗卫生方面,目前政府卫生支出的70%以上用于城镇20%的人口,广大农村仅有30%的政府卫生支出,医疗卫生资源75%集中在城市。比如:在社会保障方面,目前我国还存在三类被社保制度排斥的群体,一是占全国总人口约10%的2.69亿农民工;二是占总人口约13%的在校学生;三是占总人口约15%的离退休人员,他们不能参加新的社保制度,还不能与老的社保制度相衔接。比如:在就业方面,目前我国还处于一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的状态,每年都有200万左右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富余人员需要就业,还有大量农民工和退役军人需要就业,但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却严重不足。
第三,社会成员享有的公共物品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共物品供给不平衡,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文化、科技、教育事业重点投向城镇。
第四,政府监管经济活动的能力不强,导致经济活动领域的分配不公时有发生。如在经济管理中,有些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对经济活动的审批、行政执法的权力,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吃、拿、卡、要,谋取部门和自身的经济利益。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缓解,在某些方面、某些地区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我们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使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有较快的增长,特别是要解决好低收入者的社保问题。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者的财富调节,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成为多数的社会分配结构。实现这样的分配结构可能还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但是这个改革应该加快进行,这样才能够使人们的共同富裕希望得到实现,并且使人们的社会心态朝更加理性、宽容、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