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要通货膨胀么?
如果仅仅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现在的通胀压力确实不大。 10月份的CPI同比上涨了5.8%(PPI涨了7.4%),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仅有0.9%,远远低于3%左右的调控目标;而PPI则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下跌的影响,处于通缩状态。
最近一段时间,央行持续宽松,逆回购利率下降20个BP至2.5%,LPR报价连续四个月下调,1年期LPR下行60个BP至3.85%,5年期LPR下行30个BP至4.65%,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下降。 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市场普遍预期央行还会进一步降准降息。不过,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货币政策基调出现了微妙变化——要灵活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
“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的提法是近两年少见的,表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更为审慎、精准。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基础上,明年货币政策大概率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宽松的举措。 但必须看到的是,目前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短期因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中,虽然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但特朗普政府仍然会在任期内推出各种刺激措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中国作为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难以独善其身。
另外,我国的通胀预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老百姓对货币政策的判断偏负面,另一方面,资产价格对资金利率非常敏感,这都会造成实际利率被严重高估,企业和居民部门负债率可能过快抬升。明年的通胀压力可能逐渐显现出来。 从长期来看,我国物价水平依然处在低位,通缩风险大于通胀风险。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转向,降息降准也有空间。只有当产能过剩、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得到解决后,物价水平才能回到合理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