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的毛利怎么算?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支出各种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包含折旧费)等,这些费用在产品中消耗,形成产品成本;同时,企业还要支付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这些费用由利润总额减去后,形成净利润(即未分配利润)。 生产成本加增值税等于生产成本(含税),生产成本的含税价除以(1+0.13)再乘以0.94,就等于生产成本(不含税)了。 比如: 一台机器50万元,用了十年,法定折旧年限是10年,每年折旧额为5万,已经提足折旧,那么今年就应该先计提折旧5万,然后一次性扣除。
5万/10年*6=30%的残值,那么今年应该计提折旧2.8万【5-(5*30%)】,因为已经提到足折旧,所以计入到制造费用的折旧2.8万,就需要转入到产品成本当中去。
假设原材料费50元,有增值税发票,税额0.65元,则进货成本为50.65元;如果产品的销售单价为300元,则销项税额为91.3元,合计卖出该产品收入为391.3元,增值税税率13%; 销售收入391.3元,减除进货成本50.65元,产品生产过程耗用材料、工资以及应付的各种税费,得出毛利额240.65元。这就是产品销售毛利的计算过程。
毛利润有两种表现形式:毛利润额和毛利率。
1、毛利润额 = 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2、毛利率 = 毛利润额 ÷ 销售收入
在计算某个时期(如一个月或一年)的毛利润时,“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须是期限内累计的数据。毛利润是期间指标。
计算“销售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燃料动力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
在企业的财务报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一般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得毛利润额。如果报表中没有列出“销售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那么用销售收入减去“主营业务利润”即为毛利润额。
在企业管理中,毛利润有三种应用:一是用来计算利润,二是参与定价决策,三是衡量投入产出效益。利润指扣除了全部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付现间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损失和所得税等)后的余额。为了求得利润,在毛利润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扣减其他各项目费用。在定价决策中,可以按照单位产品毛利润的大小对不同的产品进行排序,对毛利润小、甚至出现负毛利润的商品,企业应当重新考虑定价。
衡量投入产出效益是毛利润最基本的应用之一,如用毛利润除以工资总额、采购额、存货额、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总资产等,分别反映薪金产出率、采购投入产出率、存货销售率、固定资产生产效益、流动资产和总资产报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