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形成的不良原因?
企业资金需求旺盛而贷款融资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寻求贷款无非是为了获取收益,任何企业都不会主动放弃高额收益而选择贷款,除非万不得已。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而寻求金融机构融资,应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包括企业还款能力、市场发展前景、企业的行业特点、利率水平等因素。如果获得贷款的预期收益大于利息支出,企业才会申请贷款。而在现行贷款机制下,一方面,银行对企业的审查越来越严格,贷款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加,企业为获取收益会想方设法寻求资金,从其他渠道融资。
体制因素
有制度不完备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着国家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与私人企业(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格局。国家企业的经营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尚有差距,在利益分配上缺乏竞争和刺激;私人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对金融的需求较少。于是,金融机构大部分资金都投向了国家企业。国家企业要还本付息,不可能把金融机构的每一分钱都利用起来,结果,资金大量沉淀。
贷款者的非理性行为
从个人的角度说,贷款人并不必然将手中的资金投入生产性开支,而宁可将其持在手中或进行消费性开支。
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来看,社会整体投资效率的滑坡乃至停滞,使得资金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在资金的使用上必然会十分严格谨慎。
从非理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的事实来观察分析,贷款人的投资决策程序存在严重缺陷。具体表现在把贷款人自身或企业的未来经济效益的实现完全寄托在投资项目上,对项目的抵押担保及负债率等条件缺乏周密的考虑,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预料不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缺乏严密有效的控制,对贷款发放及使用以后出现的问题和不良贷款产生及发展的动态态势缺乏现实的预期和科学的判断。
其他
受行政权力干预的影响,金融机构本不应承担的贷款风险转由自身承担;有关部门对不良资产充塞银行系统的责任衡量欠缺考虑,使得银行背负了理应由财政或企业管理层承担的资产经营风险。(作者系中国首席金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