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高的企业好吗?
首先,商誉是一个会计术语,是指企业获得的收益大于可预测的现金流净额的超额收益。这个概念是经济学上的“隐性报酬”,因为无法用货币进行量化,所以被计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作为资产列报。
其次,商誉具有不可拆分性。企业合并时产生的商誉,是整个企业价值高于可预测现金流净额的部分,只能整体处置(例如整体出售)或整体转让给其他企业(下嫁)。而无形资产的摊销最终会体现在企业的损益表里,扣除所得税之后,实际到账的投资收益要低于投资额。对投资者来说,相当于投入了一笔钱,获得了可以计量的固定资产和可计量无形资产,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未来预期可以收回的收益,也就是会计核算中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但是如果这笔交易中,你付出了超过可计量资产的价值,多付的钱在会计学里被称为“商誉”。虽然它没有实诚地体现为某项资产增加,但它确实增加了你的账面财富。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商誉的大小取决于是否正确评估了所付出的价格与可回收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企业家精明能干,他很可能用较低的代价做一番大事业,他的商誉由此也高;反之,一个无能之辈可能占据着宝贵的资源和位置,他的商誉也就低。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有没有商誉呢?通常我们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即可。
如果有收购行为且存在商誉,则会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中列示。例如,阿里巴巴2016年购买天猫73%的股权就形成了589亿的商誉。 另外,有些公司在进行融资的时候也会涉及商誉问题。比如说,某家公司获得一笔创业投资,投资金额3亿元,占注册资本的40%,则工商注册时需新增一条“实收资本(或股本)” 3亿元的记录。但是这笔钱并没有完全到位,还差7000万。这7000万虽然没有收到银行凭证,却已经构成了一项负债——其他应付款7000万元。对于投资者而言,7000万的其他应付款是一种潜在损失,毕竟这些钱放在那里不会自动变成钱。不过,如果能顺利经营,产生可观的利息收入,则这笔负债迟早可以消减甚至消失。这样看来,其他应付款7000万元其实就相当于账面上少记了同样金额的商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