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本流动反映在哪?
我们要定义什么是“资本”(capital),和它的对子“劳动力”(labor)。在经济学中我们一般用S 代表储蓄(savings),用 L 代表支出(expenditures). S 和 L 的和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著名的方程来计算物价水平(用 P 表示): P=\frac{S}{L} 如果我们用 Y 代表国民收入,那么方程重新写一下就是: Y=\frac{S}{P} 等号两边同时消去 S 和 L,我们就得到: \frac{Y}{P}=1 这个方程的左边是我们经常说的“价格水平”(price level),而右边是第一定律(law of first degree)计算出来的价值(value)。根据第一定律,只要发行了足够多的货币,并且所有市场参与者愿意接受这些货币,则价格水平和价值必定恢复均衡。
现在我们再引入另一个变量 M,它代表的是货币总量。那么根据上面我们给出的等式,货币量的变化会使得价值和价格水平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货币量和价格水平有一个对应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是凯恩斯主义中著名的 MV=PY 等式。其中,M 是货币量,V 是货币流通速度即每元货币的平均交易次数,P 是价格水平,Y 是国民收入。
凯恩斯提出这个公式的意义在于说明: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来增加社会消费,从而降低失业水平。凯恩斯非常推崇这个 MV=PY 公式,并用它来指导宏观政策。很多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都会把这个公式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
既然凯恩斯主张增加货币供给,他就必须解释为什么货币政策能发挥作用;如果政府大量印钱,人们为什么要购买这些多出来的货币?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接受这些额外的货币是因为他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会比较高。在这种时候,多出来的一块钱并不比少掉的一块钱值钱,因为人们的预期会使得实际购买力上升,人们会去追逐那些原先被低估的商品,于是乎需求上升,价格水平也上升。这就是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现在我们来把凯恩斯的这一想法应用到美国的历史当中。为了做这个分析我们需要引入两个概念:名义GDP 和真实GDP。名义GDP 指的是用当时的价格水平的美元所计算的GDP,也就是以当前价格水平计算的总产出;真实GDP 是用一元钱在当前时刻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表示的GDP ,也可以用不变价来计算。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债券使货币供给增加时,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实际购买力上升,于是真实GDP 会增加。为了衡量这种变化,我们引入一个叫做 CPI 的价格指数,它是一个固定年份的基期的百分比增幅。如果我们假设经济是处于均衡状态的,且每年工资和物价的涨幅大致相同,都是 CPI ,那么真实 GDP 和名义 GDP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real gdp = nominal gdp / (1+CPI)^{2} 所以只要知道每个时期的价格水平,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得知每一年真实的GDP 水平。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代数变换就可以得到每一期的货币乘数。
我们把货币供给增加的部分叫做增量货币(incremental money ),把每一次货币供给的增加部分加总起来就得到了货币乘数。根据上面的公式,货币乘数的分母是一次递增的,所以每一个新增加的货币单位所带来的新增购买力是会逐期递减的。
图1展示了从 1950年到 2000年美国的货币乘数和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自二战之后尤其是肯尼迪总统执政期间开始,美国的货币乘数一直处在高位震荡的状态,这说明虽然美联储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逐步放松了货币政策,但是通胀仍然没有大幅度下降。我们在后面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