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欣股份造什么药?
近日,A股上市公司海欣股份(002785.SZ)披露了2019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9亿元,同比下降4.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68亿元,同比暴跌346.12%;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连续第二年同比下降。
令人意外的是,在业绩大跌的同时,海欣股份3月2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2020年3月24日与7家客户签署了《药品原料销售合同》,涉及金额共计3.11亿元,超过公司2019年度营业收入的100%。海欣股份究竟在经营什么业务,为何突然爆发式地签下了3个多亿的大单?
海欣股份成立于2006年12月,注册资本4.86亿元,公司前身是乐清市海欣胶业有限公司。2009年9月,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温州首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据披露,海欣股份主营业务为药物原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中,扑热息痛是公司最成功的药物原料系列产品,2019年,扑热息痛及其制品产能45000吨,产能利用率13.65%;2020年1—3月,扑热息痛及其制品销量25004.36吨,销售量同比下降25.23%,主要由于2019年4月1日起执行新的GMP并要求8月15日前达到生产现场(2019年3月26日完成现场检查),公司扑热息痛生产线进行技改升级。
2013年至2017年6月,海欣股份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幅53.03%、16.78%、15.52%,但7月1日起海欣股份股价却“呈滑铁卢”形态滑铁卢,最大跌幅达到76.57%。
根据查询,2019年内海欣股份曾6次变更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之初,曾引起外界纷纷猜测。之后,海欣股份对外界做出了“发展战略转移”的解释回应。然而,当外界以为海欣股份将转移方向进军大健康产业时,公司2019年10月又突然恢复了兽药经营范围的新增审批,但增加了“兽药经营”这一项,同时,公司的两个兽药配方专利“扑热息痛发酵虫草菌细胞与细胞膜的制备方法”。
如今,公司为何突然卖出了3个多亿的大订单?3月27日,海欣股份抛出了2019年年度报告。根据报告,在2019年3月26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公司累计实施64项研发项目,覆盖21个药品品种,截至2019年12月31日,尚未完成研发的项目33项;研发支出资本化5949.43万元,占2019年度营业收入的4.44%,公司已步入精细化、专业化研发阶段。据此判断,上述3.11亿元的大订单,可能是一次临时性与紧急性的临时交易,公司本身并不具有生产这些产品的资质能力和稳定的客户资源,待市场回暖和满足复工复产后,这些产品便会被抛弃。
另据公告披露,海欣股份与七家客户签订的《药品原料销售合同》,就销售44个包装规格的15400吨扑热息痛颗粒产品达成合意,签订日期在2020年3月24日—2020年12月31日。而早在2月14日,证券时报e公司就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扑热息痛可作为预防用药,但不适合作为治疗病症使用。同时,在2月2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还批准了3家企业21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其中,只有1家企业的抗原检测产品可用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病例的补充检测,即当抗原检测阳性时,有必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复测。在特殊时期,海欣股份突击签订如此大量的销售合同,令人费解。